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曾想卖108元的酸奶刺客茉酸奶,又塌房了

餐企老板内参
摘要:酸奶品牌到底什么时候能摘下“网红、刺客”的标签?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315骂上热搜、被质疑成分…

“酸奶刺客们”又塌房

最近几天,被网友命名为“酸奶刺客”的一众网红现制酸奶品牌们,又接连登上了热搜。

先是一直处于“争论中心”的茉酸奶。

今年315前夕,上海消保委点名茉酸奶,发文称:茉酸奶产品“芒果酸奶奶昔”饮品中,所用的酸奶不多,但脂肪含量却很高且样品被检出蔗糖和麦芽糖。

根据上海消保委的测试,该款产品中,脂肪含量为蛋白质含量的3.25倍、乳糖含量的2.77倍。其进一步提出质疑:这些多出来的脂肪一定不是酸奶里的,也不会是芒果里的,茉酸奶是否在产品中有其他添加。

◎上海消保委检验的茉酸奶饮品的数据

茉酸奶当晚针对该质疑向南都周刊等媒体表示,“‘芒果酸奶奶昔’中脂肪主要来源于酸奶和基底(主要为进口乳粉),糖分主要来源于芒果、酸奶和基底。不含有任何人造反式脂肪酸,也未添加植脂末。”

3月16日凌晨,茉酸奶再次给出官方声明,表示“所有原料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网传质疑为不实言论。”

目前网络舆论仍在发酵,且出现两级化:一部分消费者表示相信,并指出多次被骂上热搜实乃“对家黑稿”;另一部分消费者则认为,无风不起浪,多次“塌房”的茉酸奶不值得信任。

在这场乱斗下,同品类中的Blueglass也被“点名”。

昨日(3月18日),网红酸奶Blueglass成新型泻药的词条在社媒热议。有不少消费者接连表示,每次喝完Blueglass后均出现腹泻、肠胃炎的情况。

看看新闻“求证”记者实测后,同样出现腹泻症状,“2点多喝下酸奶,4小时后开始腹泻,直到第二天接近10点。”

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徐仁应针对“Blueglass腹泻”言论表示:该饮品中益生菌含量为5000亿,但益生菌每日摄入量推荐在10亿-50亿范围内,膳食纤维推荐成年人单日剂量20克-40克,并非越多越好。

撑不住贵价光环

“酸奶刺客”开始降价

从一夜爆火,到负面频出,现制酸奶品牌们似乎正在集体进入“冷静期”。

2023年开始,酸奶融资千万、2天10万杯、10天热销百万杯的事迹在行业内发散,酸奶品牌们疯狂拓店,被无数光环笼罩,更有人直言“2023年,是现制酸奶元年”。

盛况下,现制酸奶们定价也一度高涨,本就在人均30-50元价格带的酸奶,高峰期甚至打出了68元一杯起、触及108元的“天价”。

但光环仅仅笼罩了半年时间。去年下旬,#茉酸奶新品问卷价格选项最低68元#的微博话题引发了不小的热议。与此同时,贵价酸奶又被消费者指出“使用植脂末”“酸奶实则是奶昔”,口碑再度崩盘。

最低68元,还存在“植脂末争议”,这样的舆论一出,“酸奶刺客”的喊声四起,不少消费者留言,“金箔酸奶?”“不知道还以为在喝金子”。

而定价本就稍高(45元价格带)的blueglass,也数次因为价格争议被网友骂上热搜。“45块钱能在菜市场买一整只鸡,可以在山姆买一箱酸奶了。”

刺客当前,贵价祛魅,网红属性和贵价噱头失效,越来越多餐饮品牌开始集体降价,酸奶品类也不例外。

2024年刚开始,酸奶刺客也终于撑不住贵价光环,开始降价了。

单杯降价7元、定价回归20元档

但网友不买账:“这是变相涨价!”

从叫价68元一杯起,到均价30元,今年3月茉酸奶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市场同步降价,均价落在20元价格带。

从茉酸奶小程序点单中可以看到:巴旦木牛油果酸奶奶昔、碧根牛油果酸奶奶昔等曾定价34元的产品,如今统一下调到27元。在“团购优惠”中,不少参与活动的产品更是触及9.9元一杯。

与此同时,茉酸奶官方表示将启用“友好杯型”,在购买时通过“杯型提示”告知消费者:为全面提升饮用体验,本店酸奶奶昔产品已启用友好杯型,单杯约420g,经典原创牛油果酸奶奶昔单杯约520g,感谢各位支持。

不过,在“官宣降价并启用新杯型”后,不少网友并不买账,甚至对比发现,茉酸奶的降价背后,实则是另一波“变相涨价”。

根据网友自发的实测,茉酸奶所有“酸奶奶昔”产品,以前平均单价约为26.64元,平均每克0.051元;现在平均单价约为23.36,平均每克0.056元。

在舆论中,不少网友吐槽:“大杯变小杯,加价不加量。”“无语,涨价就直接涨价,新杯型到手缩的可不止8块钱吧!”

更有网友直接“怒怼”:“什么友好杯型,这简直是本人的‘儿子杯型’的大小。”

但也有不少相对理性、中立的消费者为其发声,“从500毫升到420毫升,其实也就少了80毫升而已,但价格整体下降了4-8元,还是很值的。”

“虽然友好杯型变小了,但你自己选啊,大杯喝不下,这个杯型刚好。”

塌房、降价、负面缠身

酸奶品类的路不好走

对于“现制酸奶”品类这一年的火热与争议,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发展路径与新茶饮颇为类似:

“先用高价赚一波眼球和利润,等市场、品类、门店都普及化,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之后,再收缩价格,开始内卷,最后大势已定稳步开放加盟,占领市场与消费心智。”

目前,现制酸奶品类在监管方面尚未出台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定。人民网评前日(3月16日)也针对“茉酸奶315事件”发声,表示:再敲警钟,明示产品配料是食品安全之基,品牌方有责任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成分信息,这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必要途径。

不过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做好生意的根本,不外乎:货真价实、童叟无期。

酸奶品牌们最终能否彻底撕下“网红、刺客”的标签,赢回消费者的心,还是要靠市场与产品说话了。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