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家卷疯了,为什么一点点和CoCo却躺平了?
当新茶饮被9.9元卷到痛不欲生时,让人意外的是,1点点的加盟商却悠闲自在。即使也热情高涨地参与价格战的CoCo加盟商们,似乎也从来听不到他们的抱怨声。
为何与国内头部品牌加盟商频频“闹事”相比,这两家品牌的加盟商这么松弛?
01
早期1点点加盟商买房、买车,还开公司
一点点和CoCo曾经有多火呢?
在大陆深耕多年的CoCo和一点点,经过快速发展后,2021年门店数分别超5000家和4000家。但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两个品牌现存门店分别为3836家和2965家,也就是说,三年时间内,两个品牌的门店数不增反减。
2015年时,一点点在大陆以每个月开店20家的速度快速扩张,市场攻势强劲,每次去一点点必排队,长则40分钟,短也要20分钟;
而CoCo更是火到国外,当时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能同时让美国东西海岸的年轻人排队的东西只有三样——AJ的限量鞋子、Supreme最新的幺蛾子,以及CoCo都可的奶茶。
不可否认,一点点和CoCo的兴起属于踩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那时候的茶饮市场基本还处于半空白状态,很多好的点位尚未被开发,租金也更便宜,加盟成本更低,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加盟商入局(CoCo是在今年才由区域授权经营模式转为30万起步的单店加盟)。
有一位2017年刚毕业就入局的老板直言,他是成都第一批一点点加盟商,彼时整个市场可以说是一点点的天下。他靠着这家店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养着2个孩,撑起了1家小型游戏开发公司,买了2辆车,装了1套房,还做了一些投资等。
随着一点点品牌势能的变化,他也陆陆续续关掉一些门店,现在仅剩下一家。
有人劝慰他,不管现在生意如何,已经回本了,相较于近两年入局茶饮加盟商的苦苦煎熬,你只要开着不亏都是纯盈利。
这位老板并不是个例,还有很多老加盟商都见证过一点点全盛时期的大风大浪,手握多家门店,赚的盆满钵满。
而CoCo由于是区域代理模式,在品牌发展高峰期时,虽然投资起步高达数百万,但好处是你将拥有一堆CoCo门店,且在该区域内不用担心会有本品牌其他代理商的加密,收益也会更高。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说,那时候CoCo北京五道口店一个月就能卖100万。
02
无所谓,CoCo 与1点点加盟商都回本好几轮了
有业内人士说,即便一点点和CoCo品牌势能不再如以前,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尤其是2015年左右加入的第一批老加盟商们,正值品牌发展的红利期,如今市场上其实很多都是开了大几年的老店,在CoCo和一点点逐渐衰败之前,这群老炮早就回本几轮不说,也赚到了不少钱,布局了其他事业项目。
再对比如今不少新茶饮品牌加盟商们,即便他们的势能更强劲,但市场的红利期早已过去,一边是高昂的租金,一边是匮乏的优质点位,还要面临前所未有的行业内卷、利润压缩和回本周期延长等困境,试错成本更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较于很多还没有回本的其他品牌加盟商,有人说CoCo和一点点的加盟商状态更加松弛,毕竟回本了赚一天是一天。
在价格打法上,这两个品牌也很特立独行,一个是稳如老狗,纹丝不动;一个是将价格战打到极致,甚至比蜜雪还便宜。
此前咖新社便报道过,尽管新茶饮行业日新月异,新品研发层出不穷,但八年来,一点点的菜单产品和价格几乎一成不变;
图源:小红书
而CoCo则截然相反,主动拥抱价格战,14.9元任选两杯不说,甚至还有消费者在各种平台上能买到10.5元3杯的产品,这个价格怕是蜜雪冰城都有些发怵。
行业人士对此分析,这样的玩法恐怕也只有一点点和CoCo能玩了,毕竟多的是没回本的品牌加盟商!
03
你们加密去吧,我“减密”
有coco喝coco,没有就喝一点点,这是两家开了十几年的“白月光”在消费者心中积累的地位,很多老粉私心想要雨露均沾,避免门店关门。
但不论消费者如何期待,也不论一点点和CoCo的老加盟商们如何淡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品牌势能的减弱确确实实导致不少门店无法维持其正常经营,从而持续闭店。
不过,这样的闭店似乎并非想象中的百害而无一利。
在某种程度上,一边是有限的市场份额,一边是不断扩张的茶饮品牌,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品牌的自我内耗。
因此对于一点点和CoCo这两个有些受伤的品牌来说,既然无法改变市场环境,也不能卯足力气杀出重围,倒不如佛系一点,与其“加密”,不如自我“减密”,关掉经营不善的门店,保留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门店。
正如有人对其评论,一方面,早期的加盟商占据好的点位,不挣钱的门店可以直接顺势换门;另一方面,他们不再追求高房租、高成本的商圈位置,而是更看重具有高性价比的二类商圈,不求爆火,只求稳定。
而门店的减少又在一定程度会让剩余门店的客流更加集中,从而提升业绩,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或许对于品牌而言,加密有助于市场的占领;但对于单店而言,却降低了营收利润,增加经营压力。
实际上,不论是一点点和CoCo等老品牌的“被迫闭店”,还是如今部分新茶饮品牌“主动放缓脚步”,毫无疑问,市场发展趋势逐渐从“求量”到“求质”转变。
如奈雪的茶主动关闭经营不善的直营门店;茶话弄发内部信,在即将跨越千店规模之际,决定先停一停,做好现存门店的质量;还有最近风头正盛的喜茶,其内部人士也披露加盟政策在做调整,限制新增门店,要走差异化和品质化发展路径。
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同样,一代品牌有一代品牌的路要走。看似“陷入中年危机”的一点点和CoCo,或许只是提前把要走的路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