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上海两家经营多年的老牌星巴克闭店
近期,星巴克在中国的两家老牌门店相继关闭:南京状元楼店和上海红房子店。这两家门店均运营多年,曾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星巴克门店。
事实上,据网络公开信息,2024年星巴克至少关闭了6家开业10年以上的老店。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个别老店的关闭并不意味着星巴克在中国收缩战线。相反,星巴克仍在加速开店。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净增门店790家,同比增长12%,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星巴克在中国大陆门店总数达到约7685家 。
去年年末,咖新社就曾发布过一篇《多座城市星巴克“首店”关门》的文章,一些历史悠久的旗舰店关闭,往往是因为租约到期或商圈调整。
例如上海新天地的星巴克臻选店在运营24年后于2024年底闭店,其所在物业将引入新的奢侈品牌。
这些被关停的门店多位于客流衰减的老旧商圈,星巴克选择退出这些“没落的商圈”以降低低效门店对整体业绩的拖累。
这表明星巴克是在主动调整在华布局,通过关停老门店、退出租金高或定位不再匹配的场所,同时在更具潜力的地点开出新店:例如将门店开进高校校园、高速公路服务区,甚至海拔3050米的云南玉龙雪山景区。
由此可见,星巴克只是在内部进行了“瘦身”和新陈代谢,以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星巴克中国也在内部寻求提效降本的新模式。2025年初,公司在中国试点推行“多店社区”(MSC)运营模式,将部分门店按“1+1”组合,由一位店长同时管理两家店。
在总部层面,星巴克全球也启动了裁员和组织架构重组,削减臃肿的管理层级。中国区虽暂未涉及裁员,但通过创新运营模式、精简菜单等措施来提升效率的思路是一致的。
总体来看,星巴克正试图以更轻盈高效的姿态来面对国内市场:既坚守品牌调性,又适度改善性价比和便利性,以扭转业绩下滑的局面。
在业务转型的同时,星巴克中国业务的股权变动传闻也在近期沸沸扬扬。
自2024年底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星巴克可能寻求出售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据透露,包括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等多家知名私募基金都对星巴克中国表现出兴趣,同时华润集团、美团等本土巨头也被视作潜在买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星巴克首次在华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早在2017年,星巴克曾斥资约13亿美元收购合资伙伴在华剩余股份,从而实现对中国业务的全资控股。
彼时中国市场增长强劲,星巴克选择收回控制权、大举扩张。而时至今日,市场环境已发生巨变,星巴克或许意识到独资模式的局限:在一个本土玩家当道的市场中完全单干,既要投入巨资扩张又要独自面对本土竞争,对外资企业而言挑战越来越大。因此,不排除星巴克通过出售少部分股权,换取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星巴克中国正经历一个调整转型期。门店关闭、股权传闻等表象的背后,是这家咖啡巨头在国内市场主动求变的选择。从内部调整不断到寻求外部合作,星巴克正“多管齐下”的积极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