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阿姨开盘大涨!新茶饮上市潮加速,资本狂欢还是生死竞速?
5月8日上午,港交所的锣声准时敲响,宣告沪上阿姨正式登陆港交所。
作为今年第四家上市的新茶饮企业,沪上阿姨的IPO被行业视为“新茶饮下沉模式”的又一次关键验证。从2013年上海人民广场的第一家门店,到如今全国9000+家门店的庞大体量,这家以“五谷奶茶”起家的品牌,用了十年时间从区域小店蜕变为资本市场的“新贵”。然而,当新茶饮行业从“跑马圈地”进入“贴身肉搏”,沪上阿姨的上市究竟是高光起点,还是残酷竞赛的入场券?
▲图源:沪上阿姨官微 01 沪上阿姨的上市底牌 “错位竞争+加盟引擎” 撑起9000+门店连锁帝国
发行价113.12港元,早盘高开68.49%;首日收盘价158.40港元,较发行价涨幅超40%……这是茶饮市场的又一场资本盛宴。
▲图源:百度股市通
投资者对沪上阿姨的打新热情不减。公开数据显示,自4月28日启动招股以来,沪上阿姨申购金额超过940亿港元,申购倍数超过3400倍。
相关话题登上多平台热搜
但这场锣鼓喧天的资本盛宴背后,是一场关乎中国茶饮市场终极命题的较量:当一线城市的流量红利耗尽,下沉市场究竟是无限蓝海,还是头部品牌竞争的修罗场?
沪上阿姨的十年崛起轨迹,几乎是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变革的微观样本。
1、错位竞争:用“五谷茶饮”撕开市场裂缝
2013年,当喜茶、奈雪们用“芝士奶盖”争夺一线城市白领人群时,沪上阿姨创始人单卫钧带着“现煮五谷奶茶”的概念,一杯血糯米奶茶引爆茶饮市场。这个看似朴素的决策,实则暗含对中国消费分层的前瞻判断:在县域市场,一杯奶茶不仅要满足味蕾,更要承载“健康刚需”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想象。
▲图源:沪上阿姨官微
这意味着,沪上阿姨不仅和当时的超级流量品牌喜茶、奈雪形成了错位竞争,还和用一杯柠檬水暴击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属性。这种策略,让沪上阿姨背靠差异化产品迅速撕开市场裂缝,在下沉市场形成心智垄断。
2、加盟引擎:27万/店撬动毛细血管式扩张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沪上阿姨新店的估计初始投资成本平均为27.5万元(包括固定初始投资和首批采购配料及其他原材料),低于中国中价现制茶饮行业的约35万的平均初始投资成本。
截至2024年底,沪上阿姨的门店数量为9176家,覆盖300+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9000+门店中,加盟率为99.7%。
轻量化的运营模型,让沪上阿姨实现“毛细血管式”地扩张。而轻量加盟模型的背后,是沪上阿姨对中国县域商业生态的精准把握,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沪上阿姨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超过50%。
3、增长裂痕:当下沉市场撞上天花板
然而,招股书上一连串 “下降”的数据,也揭开了沪上阿姨乃至茶饮行业的另一面:门店2024年平均单店GMV为139.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56.1万元下降10.4%;平均单店每日GMV为3833元,较上年同期的4277元下降10.38%;2024年营收同比降1.9%,年内盈利同比下降15.2%。一连串的“下降”堪称茶饮行业的缩影。
当县域市场500米商业街上开出10余家茶饮店,整个新茶饮品类在下沉市场撞上天花板,市场增量已然转向存量博弈。2024年,沪上阿姨更是因为宁波某加盟门店挂出条幅“加盟需谨慎,已倾家荡产”登上热搜。新茶饮行业的增长裂痕在这一刻被暴露无遗。
02
6家上市企业
谁在推动新茶饮的“资本大逃杀”?
6大上市品牌扎堆赛道,中国新茶饮行业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迁徙。从2021年奈雪的茶“流血上市”,到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扎堆冲刺IPO,新茶饮行业在2024年上演一场史无前例的“上市冲刺赛”。
接力2024年的IPO冲刺,2025年的新茶饮赛道不仅诞生了港股“三巨头”——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还长出一棵美股“独苗”——霸王茶姬。
截至2025.5.8 16:10 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这场资本盛宴的伏笔早已埋下。2021年奈雪的茶上市,彼时,消费升级的故事响彻茶饮业;到了2024年,当大环境从“升级”降调为“降级”,上市动机也从“锦上添花”变为“生死攸关”。
此时的新茶饮行业正在陷入一场结构性撕裂:头部品牌在资本市场狂飙突进,整个赛道却遭遇融资寒冬。新茶饮行业一边是蜜雪冰城以超1.82万亿港元的冻结资金拿下“港股冻资王”,霸王茶姬美股首日市值冲击60亿美元,另一边是行业投融资遇冷,来自FBIF、Foodtalks投融资数据库、企查查、IT桔子的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茶饮赛道共发生18起投融资事件,相较于2023年和2022年的34起和31起,几乎腰斩。
因此,新茶饮上市潮或是消费降级和资本寒冬共同作用下的“抢滩登陆”。
从消费视角来看,历经一轮又一轮的新品战和价格战后,各大品牌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差异化壁垒开始变得模糊。当奈雪和喜茶开放合伙加盟模式进军下沉市场,当蜜雪冰城进军现磨咖啡赛道和瑞幸正面交锋,当沪上阿姨推出8元“轻享版“反攻蜜雪冰城腹地……各大品牌着力于布局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人群,跨界混战不可避免地导致行业陷入“战略模糊”,由此引发的消费者认知混乱或导致品牌价值的稀释。
由此看来,IPO也可以看作是头部茶饮品牌探寻“输(造)血”路径,持续构筑护城河的必然选择。这背后,6大头部品牌集体验证新茶饮行业正经历从“资本催熟”到“内生增长”的阵痛。2025年的上市潮或许不是行业巅峰,而是新一轮淘汰赛的哨声。
03
新茶饮资本化暗战
估值分化的背后,藏着两个残酷真相
上市阵营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态度却愈发分化:首日破发和“创纪录式冻资”在同一个赛道上演。这种分化并非偶然,如今的资本就像愈发理性的顾客一样——以前跟风排队消费,如今要掀开后厨看成本表。
新茶饮正从早期“蒙眼狂奔”的估值狂欢,转向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理性审视。在这个过程中,新茶饮也逐渐暴露出两个残酷真相。
1、高增长成为过去式
新茶饮的“黄金增长期”已宣告结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现制茶饮店行业规模增速预计将从2023年的44.3%放缓至2025年的12.4%。GeoQ Data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101家连锁新茶饮品牌新开店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但闭店量却提升了近3000家。
新茶饮品牌几乎集体面临开店速度降、同店销售额降、客单价降、成本升的“三降一升”现状。这或与三大客观因素有关——市场趋近饱和、消费疲劳、资本输血断档。
2、规模效应存在双向陷阱
当新茶饮行业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地带,印证了规模扩张带来的不仅有成本优势,还有管理漏洞。加盟模式需要依赖于完善的加盟机制和灵活的管理体制,才能支撑起“万店帝国”。
近两年,新茶饮更深层的矛盾还在于被产品的健康化趋势所“绑架”。一边是消费者对糖分添加、天然成分敏感度的持续提升,一边是鲜奶、鲜果、代糖将成本推向新高,这种矛盾正在动摇品牌针对下沉市场的利润空间。
沪上阿姨的锣声余音未散,但资本市场早已过了为“万店故事”狂欢的阶段。
过去三年,新茶饮行业上演了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从消费升级的宠儿到内卷厮杀的修罗场;从“所有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的豪言到“活下去就是胜利”的无奈。当上市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这个行业或许正在经历成人礼——资本化不是救生圈,而是放大镜,照出每一个参与者的真实底色。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门店数量的数字游戏,而是回归商业的本质:如何用一杯奶茶,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味蕾、加盟商的钱包和资本市场的预期。这场考验,或许比上市更残酷,但也更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