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夜市摆摊:站着进场,跪着出来

餐企老板内参
摘要:不是每个摊位,都通往人生巅峰

淄博夜市

变成了不认识的样子

五一假期,不少人再去淄博打卡,却发现“八大局”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曾经因烧烤而爆火、烟火气十足的八大局,如今正经历一场“华丽变身”。位于八大局北门的“这有局儿”商业综合体正式亮相,古风外立面配上炫彩灯光。

有网友感叹,这里成了“淄博版洪崖洞”;也有人调侃,“原本的菜市场,咋变成了夜总会?”

尽管风格变了,但“这有局儿”的人气丝毫未减。据悉,其在五一正式开门纳客,期间人潮汹涌、摩肩接踵。这里汇集了淄博特色,景德东、青梅居、康都炸肉、周村烧饼、许洪学炒锅饼、博山菜、淄博琉璃……所谓“一局吃遍大淄博”。

此外,八大局又新建了新地标——八大局不夜城,以前淄博还没火的时候,到了晚上10点多路上就没人了,如今别说10点了,到凌晨都还能看到行人和小摊。

但是有一说一,当地消费者反馈,如今的淄博夜市,确实井然有序,地上没有垃圾,商贩没有大声叫喊,到处都是本地的美食和文创特产,特色标语比比皆是,霓虹灯光错落有致。

淄博这次升级,是顺势而为。当下,全国多座城市和乡镇正在重新拾起夜市经济、地摊经济,重构城市节奏与市井生态。

而这个五一,正是这些尝试集体爆发的舞台。

南京建邺区吾悦广场西门附近,有着40多家特色小吃摊位。摊主张师傅表示,“五一”假期差不多每天卖200份炒饭,是平时的一倍。据南京市商务部门不完全统计,梧桐大道、老门东、南艺后街等高峰期单日客流量均近10万人次,部分摊主月收入逼近万元。

五一爆火的荣昌,当地的小贩也赢麻了。根据媒体的报道,全城的卤鹅摊都供不应求,离开荣昌的游客,几乎人手一只卤鹅。荣昌区委书记高书记说,欢迎大家来荣昌这座千年古城,交警不会来贴单,城管不会来掀摊。

在河南南阳,作为南阳最火的夜市,府衙街也带动了周边街区的活力,晚上10点,这里的路边摊还是人声鼎沸,街边停着密密麻麻的电动自行车,10元能买7个卤鸭翅,一百来元就够三五个年轻人吃着烤鱼喝着啤酒消遣一晚上。

可以说,夜市和摊贩,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第二张脸”,承载着城市的温度、文化与生意。

夜市摆摊,越来越热

如今夜市摆摊的火爆,而是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的结果。摊贩已经到了“见缝插针”的程度,只要人流能聚集起来的地方,就有摊位争相落地,热气腾腾。

这背后主要有几种助力:

1. 政策东风,扶上马再送一程

城市夜市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早年是“放松监管、合理引导”的试探性鼓励,如今“夜市”“地摊”“集市”等关键词,正在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烟火气和宜居度的重要指标。

以上海为例,今年4月发布的《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 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新增夜市区域,发展地摊经济。

厦门“五一”前夕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不仅从消费能力、就业增收等维度做出系统布局,还强调进一步培育饮食夜市和美食旅游路线,提升整座城市的烟火气与消费热度。

2. 创业者的练兵场,也是一线生机

夜市的兴盛,也为许多普通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就业压力普遍上升、青年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摆摊已经成为不少人低门槛创业的现实选择。

社交平台上不乏一些摆摊故事:字节员工辞职后回到哈尔滨老家卖烤串;宝妈因为产后抑郁,通过做糖葫芦和奶茶小摊走出情绪低谷……

甚至有的人做得还不错。

有报道,在长沙湘江新区的麓谷东塘夜市,一批“00后”创业者也已实现月入万元。他们中有三人合作开的舒芙蕾摊,每天出摊四小时就能售罄,单日盈利超600元;也有“八戒烤猪蹄”的夫妻档,一晚上能卖出一两百只18元的大猪蹄,旺季月营收高达五六万元。

3. 消费者想要的,其实是那口“烟火气”

夜市和地摊的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真实感、松弛感与社交温度的渴望。尤其在夏季来临之际,年轻人“聚会就餐”的需求进入活跃期。

在一二线城市,摆摊甚至已经被包装成了城市的生活节目。各种“限定主题市集”轮番登场,从“碳水自由节”到“马路生活节”,从“非遗市集”到“手工艺节”,在各类夜市,不仅有吃有喝,更有文化、有故事、有参与感。

然而

不是每个摊位都通往人生巅峰

在表面红火的地摊热背后,是一批批创业者入局,又一批批黯然离场的轮回。

据内参君所知,在不少二手餐饮设备商的仓库里,如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摆摊用餐车,有二手设备商自嘲:“我原本是做回收餐饮设备的,现在快成餐车回收专业户了。”

还有二手商家透露,有些餐车卖出去没三个月,又被原价或者低价卖回来,重复循环。

这背后,是摆摊创业需要面对的几大问题:

1、摆摊产品的同质化

摆摊经济入门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参与,也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有网友调侃,以前夜市几乎人手一份“摆摊三件套”:烤肠、臭豆腐、奶茶。后来风格“洋气”了,又变成甜品、炸薯条和热狗。但无论怎么变,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创意和差异化。

这种供给同质、差异小的局面,导致夜市摊位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抢客,不少摊主不得不卷入价格战。可价格降了,成本却没法降,利润被进一步压缩,经营变得更加艰难。

比如曾经爆火的“大锅卤菜”,一度成为社交媒体的明星创业项目。有夫妻创业者在本地尝试后发现,不出两周,周围已经冒出十几个同款摊位,从锅具到话术,几乎复制粘贴。

2、食品安全、地摊刺客,耗尽消费者热情

热闹的夜市背后,消费者的热情也正在慢慢冷却。

一方面,是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频频被曝光。部分摊主为压缩成本使用低质量原材料、违规操作,消费者吃坏肚子、拉肚子等事件时有发生。而监管部门往往因地摊流动性大、集中时间短等原因难以及时介入,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另一方面,是“地摊刺客”频繁出现——价格虚高、性价比低、体验感差。一杯普通奶茶动辄十几元,甚至超过品牌连锁店;一份炸鸡小吃三四十元,让人直呼“不如点外卖”。社交媒体上“吃不起地摊”的抱怨越来越多,逛地摊成了“花钱多、体验差”的代名词。

3、近年来,地摊骗局横行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红摊主、创业导师高喊“月入过万不是梦”,不少人被“创业自由”的画饼吸引,参加各种摆摊网课、缴纳高昂的招商费用。

网络上的“摆摊课程”也一路涨价,从最初几十元的电子书,到动辄上千、甚至上万的“创业陪跑服务”,一步步将这股地摊热推向变形的方向。

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次创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结果一批又一批小白创业者在投入几千上万后草草收场。

不得不说的是,如今的摆摊已经不仅仅是街边小买卖,更是流量经济、网红经济的一部分。

不少摊主博主的主业已不是“卖东西”,而是“拍视频”“建私域”“打造IP”。他们精于短视频剪辑、熟悉平台规则,言必称“私域运营”“复利流量”,却常常忽视产品本身的质量与体验。

小结

摆摊,也确实是一个低门槛、相对灵活的试错行业,对于很多初次创业的人来说,提供了一种风险相对可控的方式。一个桌子、一口锅、一盏灯,就能开始尝试自己的第一笔生意。

在这片看似嘈杂的“实验场”中,仍有人做得不错。他们擅长选址、懂得抓住潮流,能根据不同客群灵活调整产品。有的摊主靠着一款口味稳定的招牌产品,积累了稳定回头客。

但即便如此,也要警惕许多问题。

首先,虽然启动成本低,但如果产品不成熟、定位不清晰、运营能力跟不上,照样亏钱。尤其是盲目跟风入局某种“爆款品类”时,往往会陷入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恶性循环。

其次,地摊不是“躺赚”,而是“硬干”。很多成功的摊主,其实背后都经历了反复试错、早起晚归、应对城市管理和气候变化等各种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高温酷暑或冬日寒风中连续出摊十几个小时,也不是每个夜市都能等来理想的客流和曝光。

最后,要警惕“速成心态”。很多摊主进场的初衷,是“试试水”,结果发现问题比想象得多。而一旦预期落空,情绪容易崩盘。相比于短期爆发,真正能在地摊经济中站稳脚跟的人,往往更注重长期的口碑积累和复购构建。

因此,摆摊既是一块创业跳板,也是一面市场照妖镜。它的“容易开始”从不是成功的保障,更像是一种残酷但真实的商业练习题。与其幻想一夜暴富的故事,不如踏实做出让人愿意二次消费的味道。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