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莉亚利润下滑,平价餐饮神话 “破防” 了?
文 | 张冬
01
萨莉亚“杀向”澳大利亚
是开拓,还是逃离?
这两年,很多品牌都喜欢自称是“某某界的萨莉亚”,足见其火爆程度。
前几天,萨莉亚在越南胡志明市开了首店,这是继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新加坡后,又一海外店。
中国是萨莉亚海外市场的核心,战略地位不言自明,所以,萨莉亚决定今年7月,将在广州开设子公司以统筹业务,另外,萨莉亚还表示,2026年去澳大利亚开店。
在餐饮增势放缓的当下,这个号称“西方沙县小吃”的品牌竟能如此信心满满地扩张,到底有什么秘诀?火锅老板们能否借鉴?
先看萨莉亚去年的表现。2024财年营收为2245亿日元,同比增长122.5%,净利润为81.49亿日元,同比增长158.1%。
虽然没法跟“麦肯”比,但相对于过去的自己,确实成长很快。萨莉亚究竟做对了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表针拨到开店那年,因为要分析一个品牌的行为,得先看“原生家庭”,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动机和目的。
萨莉亚,这个诞生于1967年的日本餐厅,起初主营日式料理,没啥亮点,价格上也没优势,次年,改卖意大利菜,价格又下调30%,迅速火爆;1973年开始公司化运营,此后加速拓店;1999年,东京上市;2003年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此后,平均每年开店三四十家,目前全球有1500多家店,中国有400多家。
在这漫长的58年里,萨莉亚经历了日本的经济泡沫、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东京大地震、2020疫情,可谓多灾多难。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使得大量投机资金涌入,催生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折腾了10年,泡沫破碎,老百姓的钱大多用来修复债务,投资少、消费少,引起经济通缩,国民经济陷入低迷,加上老龄化加剧、少子化缺少劳动力,日元贬值,经济活力大幅削弱,剩下一地鸡毛。
从1990年算起至2010年,日本被外界称为“失落的20年”,然而,到2020年经济恢复依旧缓慢,又被称为“失落的30年”,这两年,外界认为,时间还得往上加,估计要“失落50年”。
在这期间,萨莉亚在日本迅速崛起,包括711便利店和优衣库,基本也是同时崛起,凭借的正是其“具有供应链优势的低价策略”和“极致效率”。
02
在细分的心理账户下
萨莉亚正遭遇失灵
从日本的餐饮消费趋势看,大众节约消费,低价位的产品渐成主流,老百姓再穷,饭总要吃,选择再多,消费再理性,也没人拒绝低价美味的食物,萨莉亚的低价,不仅适应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满足了众多消费者体验意式西餐的尝鲜需求。
萨莉亚早在1988年就开始布局供应链,自建农场,种植大米蔬菜,后来,还在加工、交付环节摸索出自产自销的独特模式,目的是减少流转周期、精简环节中存在的多余成本,萨莉亚甚至曾为省去“生菜去芯”的操作流程,研发出一种无需去芯且菜叶子更多的生菜种子。
为了降低成本打低价,萨莉亚在选址上也是精挑细选,比如,在中国内地,70%以上位于一线城市、16%以上位于新一线城市,然而,大多门店开在商场的犄角旮旯、楼道尽头、不起眼的转角处,这么干,不仅能接触到年轻人,租金成本占比还能压低到13%,低于行业平均的20%。
当下,中国消费者的更为审慎理性,哪家好吃、哪家便宜,个个门儿清,萨莉亚无疑是平价餐饮的“绿洲”,在干涸的沙漠里,无需打广告,人们自会找到。
另外,在萨莉亚的后厨,每道菜都可预制,人力上也多使用临时工。
这一套下来,呈现在顾客面前的,是20元左右一份的意面与焗饭,是39元一份的8英寸披萨,是三五十元的葡萄酒(750ml)。
回过头看萨莉亚,其优势诸如自建农场与工厂以降低食材成本、中央厨房预制以提升效率、选址非核心商圈位置以压缩租金、临时工缩减人力开支等。
尽管如此,萨莉亚在日本却不够灵光,这跟即将失落的50年有很大关系,当然,中国不存在失落多少年的问题,毕竟人口基数大,市场广袤,这也是萨莉亚将重心放到中国的主因。
2024财年收入漂亮,但步入2025后,在产品涨价和外部内卷的双重压力下,萨莉亚快被整破防了。有业内人士认为,主要诱因是2024年夏天的涨价。
根据萨莉亚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国内地门店数同比增长10%至387家,同店销售额下降10%,上海、北京等核心市场营业利润缩水至去年同期的82%~96%。
这还是开在北上广,要是开在其他城市,估计都要歇菜。
萨莉亚想挺好,期望以增加采购和销售数量,来换取价格上的优势,但是,无论规模效应也好,还是集采效应也罢,都难以阻挡消费疲软带来的结构性危机。
什么叫结构性危机?
过去,人们买东西,会考虑性价比,即性能与价格,而现在的消费者,则将性价比进行了拆分,包括品质、价格敏感度、需求紧迫度、体验感等等,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价格敏感度的不断增加,大众的“心理账户”变得更加细分,打个比方,过去一碗面卖10元—20元,顾客能接受,现在,这碗面在顾客的心理账户中可能是8元—12元,最可怕的是,不仅仅是价格带的收窄,还有价格的降低,所以,很多店的常客,慢慢就流失了,这不一定是品质降低,有可能是顾客的心理账户变了。
特斯拉涨几百、几十块,人们没啥感觉,一块披萨涨2块,可能就会失去20%的复购顾客。大众对价格的心理防线,比商家想象中要脆弱得多,反观萨莉亚,其平价定位与刚性成本之间的冲突,也比我们想象中严重得多。
有业内人士介绍,开一间萨莉亚,在日本,回本周期是三五年;在中国,是一两年。利润打得薄,回本就慢。
03
火锅要过的,不止是
价格与成本的难关
从中国过往经历和日本近几年的表现来看,低价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单单是商家的滞销,最关键一点,打击了大众的消费积极性,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产业链路都会变得停滞不前。
◎穷鬼快乐屋
几天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说,当前物价总体处在低位,这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压力,影响居民的就业增收,因此,推动价格合理回升很重要,下阶段要继续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推进供给侧改革,改善经济循环,持续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不论是扩大投资,还是供给侧改革,短时间内,都不会使大众消费心理的发生逆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从2023年5月份算起,餐饮的这条病丝,足足抽了两年。
在这期间,价格战也打了,供应链也下场出手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策略用上了,国家、协会、第三方之类的平台也都呼吁了,甚至连萨莉亚的极致成本和极致效率你也学到了,但依旧于事无补,其根源就在于大众心理账户的发生了结构变化——价格带变得更细。
很多顾客放弃社交,原因正在于其预想中社交产生的费用,将击破心中的价格带,那就别玩了,不值。
这两年,小火锅、自助火锅(一次付清模式)、自选火锅(按菜价收费)的兴起,本质上是对抗顾客的“价格敏感度”,SKU丰富、价格多元、嗨吃没刺客,过去的丰俭由人,只能在一张菜单上比划,而现在面对大量产品,拿多拿少,花多花少,自主权更大。
这也是火锅适应当下消费心理变化的方法之一,即,给顾客更多选择,虽不能拉伸心理账户中的价格带,但会有更多产品落入价格带的罅隙里。
如果不是自选模式,火锅店也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套餐,套餐价格越细分越好,当然,这对于产品种类及其组合的智慧是种很大的考验,目的就是用套餐营造性价比的感觉,并切入狭窄的心理账户中。
还有一种方式是强调稀缺,放大优势。很多火锅店瞄上非遗产品、云贵食材以及地域特色,包括季节性上新,也是情同此理,因为稀缺性的存在,这类产品在顾客的心理账户中很少分类,也能被顾客接受,前提是给的体验要够足,凭借一口稀缺的锅底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再就是实地调研。化身吃客去调研顾客真正的心理价位,如同投标之前,先看到标底,而且这种调研要有日日不断之功,在爆品迭出的年代,很多企业就是用这种方式找到了顾客的心中首选和价格区间。
最后
我们再聊一聊火锅餐见的老朋友,星巴克。
就在萨莉亚宣布进攻澳大利亚市场的同一天,星巴克发布一则消息,准备出售星巴克在中国的股份。
要知道,星巴克中国在2025年第二季度,其营业收入、同店交易量以及利润率,均取得同比增长。
星巴克新任CEO卜来恩(Brian Niccol)说,中国的竞争环境似乎“非常激烈”,宏观环境也很“严峻”。
这句话,算是解释了卖股权的理由,业绩一好就“卖身”,也似乎成了一些公司的招牌动作。
面对相同的环境,做出的决策却截然不同,从这一点上看,萨莉亚确实有几分骨气,只是不知道,他的帅,能超过几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