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餐饮出海,这些大单品可以吃“一辈子”红利!

红餐网
摘要:“出海老兵”拆解餐饮出海的红利和痛点。

中餐出海很难,但     找对人,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为刘一手创始人刘梅在“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上的演讲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

刘一手在2009年春节正式出海,到今天已经是出海的“老兵”了。

今年,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中国速度、中国发达的传统技艺,加上我们数字化的巨大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餐饮业在世界各国的地位和格局。

01. 

小面、粥、包子、茶饮,是餐饮出海的黄金大单品

下图是刘一手过去15年在海外开店的情况。

2010年到2015年,我们只开了六七家店。少就是多,慢其实是快,那几年我们走得稳,是在打基础、攒经验。做品牌不能只追求一时的“网红”,更应该追求“长红”和“久红”。

从2016年开始,我们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目前我们在海外运营两大品牌:一个是传统的麻辣重庆火锅“刘一手”,另一个是主打年轻化、轻量化的“流口水火锅小面”。

特别想提一下“流口水火锅小面”这个项目。疫情期间,在法国,我们一年内一口气开了8家店,每家店都在三到六个月之内收回了成本。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我认为,小面是没有国界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它是一种普适性的美味。推出后,确实赢得了众多外国顾客的好评。

小面之外,像包子、粥,还有这几年特别火的茶饮等,都是非常适合出海的大单品。

为什么这么说?

“好吃”是一大核心点。比如甜品,很多外国消费者对中国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口味组合赞不绝口,这种极致的味觉体验,是“中国速度”下快速迭代与创新的产物。

在国外,一个大单品往往可以享受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市场红利。而相比之下,中国餐饮品牌的创新和迭代速度要快得多。这种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恰恰让我们的餐饮品牌在面对新时代消费者时,拥有了更多发展机遇。

这是我在美国乔丹大学的场景,刘一手创业案例已经被纳入了乔丹学校的教学课程。同时,我也参与了一些世界级五星级酒店的收购项目。通过这些经历,我有一个深刻的观察:很多欧美的老外其实从未到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依然很穷。但现实并非如此,所以走出去很重要。

当然,我们走出去,不仅仅是为了“出海赚钱”,更要“引进来”。引进的不仅是资金和资源,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文化的传播、思想的充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才是最有价值的。

正因如此,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比如,我们把澳洲当地的红酒、牛肉引入到刘一手的供应链中,当时连当地人都震惊了。我带着我们的加盟商,直接冲上了澳洲餐饮榜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句话:不观世界,哪来的世界观?只有真正走出去,才能打开眼界,才能实现双向赋能。

02.

15年的“出海路”,刘一手也踩过不少坑 

过去25年来,我们已在全球开设了1000+家门店,年营业额接近40亿元。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中国火锅产业文化全球传播的第一平台。我希望让世界爱上刘一手,让“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刘一手”,让刘一手成为中国火锅的代表,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的传统美食文化。

但实际上,在15年的出海路上,我们也遇到过不少挫折。

第一,合作伙伴和管理半径之痛。

很多国家开店都有严格限制。比如有的地方必须引入当地股东,这就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股权结构,也有地方必须有当地的“保人”。比如我们第一家店在迪拜开出时,就必须请一位迪拜人作为保人。这意味着当地合作方能全面掌握我们的经营信息,因此,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此外,管理半径也非常重要。有人问我,你在海外开了多少家店?我说:“挺惭愧的,我们在境外只开了80多家店。”不是数量太少,而是管理半径太大、太难,这也是所有中餐企业出海必须面临的“痛中之痛”。

第二,法律与文化差异之痛。 

我在迪拜开了全球第一家海外店,也在这里打了人生第一场官司,从2013年6月开始,持续了整整5年。那时我单枪匹马,对国际法律一窍不通,当时国内商务部也没有相关指导文件。我跑遍了迪拜的警察局、法院,甚至向大使馆求助。那种孤独和压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但正是这种“一定要把店做下去”的信念支撑着我。

第三,意外与天灾之痛。

2012年,我去美国新泽西准备参加股东会,结果一下飞机,发现门店被一场大火烧毁了。按常理,我该崩溃,所以当时我选择“先解决心情,再解决问题”。我开心地喝酒,笑着说:“烧了也得笑着面对。”这家店成了我在北美15年唯一因火灾关闭的店。

第三,风俗与法律合规之痛。 

比如在沙特,酒是绝对禁忌,卖酒可能会面临坐牢的分享。在西班牙,我随手拍视频,却被店长严厉要求删除,因为当地法律严禁随意拍摄。在中国习以为常的事,在国外可能就是大忌。还有斋月期间的经营禁忌、人才办证的复杂流程,都是挑战。

比如新加坡的店,我十年前就关了。为什么?一方面,太“卷”了。另一方面,法律合规太严格了。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海外市场都适合马上进入的。

此外,还有国际物流、食品安全标准、税务政策等等,这是我总结的出海的十大痛点。

很多企业出海失败的核心是缺乏共识、信心、方法、人才,最关键的是管理。因此,餐企在出海之前必须要评估目标国是否经济稳定、文化开放、政治友好等等。

说这么多“痛”并不是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更好地找到出路。很多人问,出海的问题那么多,还要出去吗?我的答案是:依然要出海!

为什么?

第一,赚钱效率高,在中国赚一块钱的时间,在美国可能赚六七块;第二,弘扬中国文化;第三,最重要的是,让海外游子尝到“家乡的味道”,获得巨大的情绪价值。

有位在欧洲的长沙顾客见到我,激动地说:“梅姐,你救了我一命!”看到刘一手,他当场流泪。当你每天吃汉堡时,突然吃到一口家乡味,那种情感冲击,是无可替代的。这就是我们坚持出海的意义。

03. 

找对人,出海就成功了一半

出海依旧是大势所趋,那如何闯关海外市场?我用“出海四部曲”来总结我的经验。

想出海的餐饮老板,不妨先问自己四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出海?去哪个国家?派谁去?盈利模式是什么?

朱光玉去马来西亚,三个月就开店成功,说明他选对了市场,也选对了模式。他的出海负责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熟悉当地,人选对了。这背后,其实是“头狼模型”的成功。

“头狼模型”的画像是怎样的?

第一,要有屡战屡败的精神。不是说一打出去就一定能赢,而是那种打不倒、不服输的劲儿很重要,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企业家该有的精神。只要不认输,你就还没输。

第二,学习能力要强,对新知识、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敏感。每个市场都不一样,需要“头狼”不断适应它、挑战它。

怎么“刺激”头狼?——物质精神双驱动。

千万别派只认钱的人出去!外面诱惑太多,他很可能会为了钱背叛你。因此,“头狼”要找精神充盈、为荣誉而战、懂感恩、知平台重要的人。这样的人,配上物质激励,才能真正为你拼命。

当然了,出海,光有“头狼”还不够,这“四个人”也必须配齐:投资人、律师、会计师、管理者。找对人,成功一半。

比如律师。美国、加拿大的律师按小时计费,虽然很贵,但他严谨,这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想在海外市场做品牌连锁,必须请律师。

餐饮老板要亲临一线,给予员工人文关怀,让他们觉得是在为国家战斗,为企业战斗。

最后,组织建设是生死线。没有强大的组织体系,品牌必定走不长远。而中餐出海的本质,是长期主义与价值贡献,而不是机会主义,因此所有资源必须向长期主义倾斜。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