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餐饮菜系突围崛起,地方风味受宠
这个国庆遇上中秋,8天超长假期不仅点燃了出游热情,更引爆了全国的餐桌!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假期前四天餐饮零售销售额预计突破1.2万亿元,虽然同比增长8%的增速比2023年更温和,但餐饮市场正在展现更真实的韧性——总量在增长,增速在放缓,结构在优化。
从北京老字号包厢提前三天订满,到兰州酒楼单日翻台8次;从上海美食节单日涌入10万人,到县城‘稻田宴’订单翻倍……
这个假期,中国人的胃和舌尖,正在书写一幅‘一线品质化、新一线特色化、旅游城市两极化、下沉市场升级化’的立体餐饮图景。
01 ■
宏观趋势:
增速放缓,市场回归理性
热情不减,消费聚焦体验
2025年国庆期间,全国餐饮市场呈现出“总量增长、增速放缓、结构优化”的特征,与全年餐饮行业整体的发展态势相呼应。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预测,2025年全年餐饮收入将达5.8万亿元,同比增长9.5%。
其中,节假日消费贡献占比将达35%以上,这意味着国庆8天假期将贡献全年餐饮收入的近10%,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黄金周。
从具体数据来看,假期前四天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化特征。北京作为首都,餐饮消费同比增长4.8%,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增长14.3%;江西餐饮消费指数较上年同比增长14.5%,表现尤为亮眼;上海线下餐饮消费达80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
相比之下,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增长相对温和,如陕西监测样本企业餐饮收入1.48亿元,同比仅增长0.66%。
客流量的大幅增长成为国庆餐饮市场的显著特征。美团数据显示,10月1日至5日全国餐饮店排队量同比增长近40%,其中“必吃榜”小店订单量涨幅超215%。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消费强度的提升上。
以兰州新大众酒楼为例,这家西北地区的老字号餐厅在国庆期间创造了惊人的业绩:日均排队超2000号,单日翻台率破8次,单日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包厢需提前3天预订,大厅散台每桌平均用餐时间压缩至45分钟。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大众点评“品质外卖”服务,酒楼外卖订单量同比激增178%,其中“百合烤鸭套餐”“黄河大鲤鱼”成为爆款产品。
整体来看,2023年的高增长主要是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而2024年和2025年则呈现出更加理性和可持续的增长态势。
特别是2025年,虽然总体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排队量增长40%的数据表明,消费者的餐饮消费意愿依然强烈,只是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这也与2025年餐饮行业整体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消费者行为发生变化的趋势相契合。
02 ■
品类表现:
菜系突围崛起,地方风味受宠
小吃烧烤引爆烟火气
1、火锅品类:稳坐头把交椅,头部品牌引领热辣消费潮
在2025年国庆餐饮市场中,火锅品类依旧保持行业标杆地位,头部品牌业绩表现突出。
国庆佳节前六天,海底捞全国1300余家门店共接待顾客超1000万人次,其中10月1日当天接待量达190万人次,同比增长5%。
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同样表现亮眼,国庆期间全国79家门店总营业额超472.1万元,总接待人数约4.5万,排队总人数超1.3万。
2、地方菜:团购销售额大幅增长,细分品类增速显著
国庆期间,地方菜赛道表现亮眼,成为餐饮消费的重要增长极。2025年国庆期间,地方菜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45%,多个细分品类增速突破50%。
其中,云贵菜增长102%,粤菜增长81%,徽菜增长69%,鲁菜增长61%,湖北菜增长51%,浙江菜增长48%,区域特色风味愈发受到消费者青睐。
3、特色小吃与烧烤:烟火气十足,门店经营数据飙升
特色小吃和烧烤是国庆期间最具烟火气的餐饮业态,部分门店经营数据创下新高。
梁山某猪火盆烧烤店,国庆当天下午5点至深夜翻台率达15次,外地游客占比超七成。为应对假期需求,门店升级菜品供应,平日仅售一头猪的量,国庆期间单日销量提升至三四头,日营业额较平日增长2-6倍。
云南潮南美食节热度高涨,仅小肉串单品一晚上就能售出约2000串,辣椒粉均从南通直接采购。该美食节营业至凌晨,汇集330余家摊位,提供烤猪蹄、榴莲烤串、红烧鱿鱼等各类特色小吃。
此外,以“民俗+美食”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标杆袁家村,在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延续火爆态势。
当地特色美食制作工艺独特,醪糟经陶缸七十二小时自然发酵,油饼经十多分钟慢火烤制后外皮酥脆。
biangbiang面、臊子面、驴蹄面等关中特色面食档口前始终排着长队,辣子羊血、肉夹馍等经典小吃更是供不应求。
4、小吃街:成为热门打卡地,区域特色小吃受追捧
除各类专业美食节与乡村美食地标外,国庆期间,各地特色小吃街也成为游客热衷的打卡地,客流与消费呈现同步增长,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烟火气息。
在峨眉东门小吃街,节日期间人潮涌动,豆腐脑、夜抄手、钵钵鸡等传统小吃备受青睐。有游客专程从成都前来品尝,称赞豆腐脑“味道非常好”;夜抄手则以绵滑面皮搭配鲜香肉馅,佐以鸭脑壳等配菜,被游客称为“满血复活”的味觉体验。
昆明南强街夜市同样热闹非凡。昭通黄牛小肉串、文山酸牛肉串等云南特色烧烤以独特调味和现烤现卖方式吸引众多食客,部分摊位出现排队现象。连锁品牌“三块一拾”的包浆豆腐凭借嫩滑口感与特色蘸料成为热门打卡单品。
5、国际美食:主打“全球风味+本土创新”,美食节成流量入口
国庆期间,国际美食赛道呈现“全球风味、本土创新”特征,各类国际美食节成为消费热点。
以上海前滩国际美食节为例,该活动以“世界风味花园”为主题,划分中华味道、首尔风情等九大特色分区,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
其中,来自吉林延边的朝鲜族打糕摊位,凭借传统工艺与创新口味,4天累计销售额达5万元。
此次美食节共有60余家餐饮品牌参展,国际美食品类涵盖延边非遗打糕、日式关东煮、比利时华夫冰淇淋、德国香肠拼盘等。
这种多元化的国际美食体验,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异域风味的需求,也推动了国际美食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
03 ■
城市画像:
“一线品质化、新一线特色化、
旅游城市两极化、下沉市场升级化”
2025年国庆餐饮消费呈现“一线品质化、新一线特色化、旅游城市两极化、下沉市场升级化”的立体格局。
1、首先一线城市通过创新服务与政策刺激巩固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餐饮市场表现稳健。根据北京市商务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国庆10月1日至4日,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0.4%,其中老字号餐饮、连锁快餐带动餐饮业态增长4.8%,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4.3%。
北京餐饮企业对假期充满信心,多家餐企负责人表示,今年的假期长达8天,预计餐饮客流、营收将比去年同期出现10%-15%的增长。
胡大饭馆的食材备货比平日增加约40%,预计招牌小龙虾的日销量将超过9000斤,客流有望同比增长15%-20%。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餐饮堂食订单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11%,中秋团圆主题餐饮订单量增长达90%,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天津五城团圆餐预订最为火热。
消费券政策成为刺激一线城市消费的重要手段。例如,成都推出消费券福利升级活动,设置满40减10、满80减20、满120减30、满200减50四档面额,并特别发放6000多张满301减300的免单福利券。消费者可通过美团、抖音、支付宝在全市1600余家餐饮商户使用,进一步拉动消费。
2、与一线城市不同,新一线城市特色餐饮活力迸发,外卖“味蕾游”成新趋势。
成都作为美食之都,在2025国际美食嘉年华中推出熊猫美食宴主题市集,融合老字号、特色小吃与国际美食,各区县同步发放餐饮消费券。
广州的茶饮与本地老字号同样火爆,茶理宜世、喜茶等门店排队现象普遍,陶陶居、大鸽饭等餐厅更需提前抢号,部分门店至傍晚已无号可取。
西安回民街的泡馍、肉夹馍、BiangBiang面等传统美食成为游客打卡热点,清真老字号旗下的肉夹馍搭配油泼辣子等特色产品组合,吸引大量游客。
青岛的餐饮市场则凸显“美食+文旅”的融合魅力。船歌鱼水饺、双合园等海鲜水饺店人气爆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连锁餐饮品牌假期表现相对平淡。
此外,外卖“味蕾游”成为新一线城市新趋势。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假期前两日,品质外卖的异地用户订单量环比增长110%,杭州、南京、成都、长沙、重庆位列热门目的地前10。
3、旅游城市餐高溢价与高性价比并存,满足多元需求。
以三亚为例,亚龙湾部分餐厅价格偏高,一碗面售价达80元,但也有本地特色小吃人均消费在30至50元之间。
在三亚商品街的港门芳姐酸粉店,海南粉人均15元。东岸夜市的海南粉世家,抱罗粉10元一碗,手工虾饼5元一个,椰奶清补凉8元一份,陵水酸粉12元一份,人均50元左右就能吃得很满足。
海鲜正餐领域,消费层次同样丰富,第一市场海鲜加工是经典消费模式,人均150-300元可享受新鲜海鲜大餐;爹爹的椰子鸡、琼香阁等网红餐厅则定位中端,人均消费80-150元,覆盖不同消费能力的游客群体。
桂林作为知名旅游城市,餐饮市场更注重性价比。如桂林老东江米粉店等本地人常去的门店,桂林米粉售价仅6-8元一碗;兴坪古镇,秋秋推荐的老店,啤酒鱼人均50元就能吃饱吃好。
4、下沉市场:品质升级趋势显著,地方菜系表现突出。
县城商超焕新,即时零售“最后一公里”履约能力持续释放,美团优选订单环比增长87%。预制菜及快手礼盒跻身热销榜前十,推动县域餐饮供应链效率提升40%。江苏兴化的“稻田宴+农家乐”体验组合订单量增长120%,客单价提升45%。
县域消费需求呈现三大特征:
首先,消费者追求“质感拉满” 的品质餐饮,拒绝 “阉割版” 产品,对餐饮的食材、环境、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显著提升;
其次,县城小企业主家庭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这一群体不再盲目追求米其林等高端餐饮品牌,而是更注重餐饮消费的“体面感” 与家庭刚需属性,偏向选择适合家庭聚餐、性价比高的餐饮产品;
最后,地方菜系在下沉市场表现突出,据数据显示,假期地方菜团购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 45%,其中云贵菜团购销售额增幅高达 102%,反映出下沉市场消费者对多元口味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地方特色餐饮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一立体格局充分展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餐饮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各层级市场根据自身特点走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
04 ■
消费趋势:
聚餐需求释放,宴请服务升级
旅游消费拉动,外卖融合堂食
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餐饮消费市场呈现出以“聚餐为核心、体验为导向”的鲜明特征。
家庭团聚需求占据主导,旅游消费与代际互动形成双重驱动力,推动餐饮场景与产品形态持续升级,传统风味与创新表达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假日餐饮的消费内涵。
1、一方面聚餐需求强势释放,宴请服务全面升级
国庆餐饮消费场景中,聚餐需求的强势释放成为最显著的特征,家庭聚餐更是稳居核心地位,带动宴请服务规模大幅扩张。
数据显示,假期餐饮聚餐预订率较去年同比增长110%,其中3-4人的小包间预订量增幅超90%,而开放包间预订服务的餐饮商户数量环比增长174%,充分印证了聚餐需求的旺盛程度。
头部餐企的预订情况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截至9月28日,仅国庆假期首日,海底捞全国超1000家门店已接到超过2万桌预订,消费热度提前显现。
为满足多元化宴请场景,海底捞在深圳试营业的全国首家“宴聚店”配置8个独立包间及配备专业声光电设备的大厅,覆盖家庭聚餐、商务宴请、婚宴、生日宴等全场景需求,试营业期间已接到多个国庆订单,更有顾客提前预订11月婚宴。
其中宴请餐饮中,老字号餐饮热度高。这些老字号餐厅推出创新菜品和特色活动,吸引大量食客。
如鲁菜泰斗”同和居的镇店菜葱烧海参、烩乌鱼蛋、糟溜鱼片、三不粘、干烧大黄鱼等风味菜品吸引了大量食客,国庆期间包间预订持续火爆,假期前三日包间已基本订满。
同期,同和居的葱烧海参、烩乌鱼蛋等菜品备受欢迎,包间预订火爆;鼓楼马凯餐厅的双味鱼头王、剁椒鱼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同春园以江苏特色菜品成为热门打卡地。
还有国庆期间婚宴订单“饱和”,花家怡园等餐厅的员工全部在岗,食材备货量较平日增加近40%。
聚餐需求强势释放的原因有三种原因:
一国庆假期是家庭成员团聚的重要时刻,家庭聚餐成为表达亲情和增进感情的主要方式。
二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乐观,愿意在餐饮等消费领域增加支出。
三餐饮企业通过推出优惠活动、特色菜品和舒适的用餐环境,吸引消费者外出就餐。
2、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拉动显著,“外卖+堂食”融合成趋势
旅游消费与餐饮市场的深度绑定,成为推动国庆餐饮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外卖+堂食”融合模式则进一步拓展了消费场景的边界。
尼尔森IQ发布的《中秋国庆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今年假期消费呈现"前半出游、后半团圆"的清晰节奏,餐饮场景中自驾游占比超80%,轻装出行成为新趋势。
外地游客对餐饮市场的拉动效应尤为明显。如国庆假期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254%,热门旅游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餐厅预订量增幅达200%左右。
外地游客集中消费,推动火锅、新茶饮、家宴等品类火爆,部分餐厅翻台率超10次,日营业额大幅增长。
广州假期前4天到访的外地游客同比增长58.5%,直接带动本地生活服务消费同比增长21.7%,其中餐饮业平台营业额增幅达9.1%。
“点外卖打卡地方美食”成为游客探索城市的新方式。大众点评数据显示,10月1日当天,“必吃榜”流量环比增长近200%,上榜小店流量增幅超125%,订单量暴涨178%。
品质外卖的异地用户流量较节前提升190%以上,显示外卖正成为游客体验本地风味的高频渠道。
而这背后是外卖与堂食协同效应:
一是异地用户流量增长,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假期前两天“品质外卖” 异地用户流量环比增长 110%,许多游客通过外卖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拓宽了消费场景。
二是堂食体验升级,许多餐厅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菜品创新吸引顾客,部分餐厅还推出了节日套餐和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堂食消费体验。
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国庆期间出行游玩的游客,既满足了打卡美食的需求,又提供了更多便利。
小结:
以上就是本次假期餐饮市场的全景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黄金周,餐饮业在理性的增速下,迸发出了更为真实、也更为多元的活力。
从人潮涌动的餐厅,到线上激增的订单,“吃”早已超越单纯的味觉享受,升级为一种连接情感、探索城市的核心体验。它既是家庭团圆的仪式,也是游客打卡的风景,更成为衡量经济脉动最温暖的刻度。
餐饮市场的这股“人间烟火气”,正在从报复性增长转向理性繁荣,从规模扩张走向深度体验的挖掘。这背后,是商家们的积极创新,也是我们每一位消费者用舌尖投票的结果。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