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卷越焦虑的中国餐饮人,请抬头看看萨莉亚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2025年的中国餐饮,最大的情绪是疲惫。
市场从“谁都能火”变成了“谁都在亏”。
从北上广到三、四线,品牌们一边在开店,一边在关店。
流量红利退潮、成本红利蒸发、情绪红利透支——唯一还在疯狂上涨的,是焦虑。
焦虑房租、焦虑人工、焦虑流量、焦虑预制菜。
一边喊着“效率”,一边靠人力硬撑。
一边想标准化,一边又陷在“人治”的泥沼。
越来越多老板开始发现:
过去十年是靠人跑出来的时代,接下来,谁再靠人,就会被系统吃掉。
这个时候,日本的那家“神奇餐厅”又被提起——萨莉亚(Saizeriya)。
一家以“便宜到不合逻辑”著称的意式餐厅,却能在日本这样的高成本市场,年年盈利,稳如磐石。
同样是连锁,别人越做越重,它越做越轻;
别人忙着讲故事,它只讲流程;
别人靠营销续命,它靠系统活得像机器。
02
在日本吃萨莉亚,最震撼的不是味道,而是价格。
米兰风烩饭,300日元(约14块人民币);番茄肉酱面,400日元;一块牛排加配菜,不到50块人民币。
重点是,这些价格维持了十几年——没涨,也没垮。
在一个连“寿司郎”都被迫提价的年代,萨莉亚的定价体系堪称奇迹。
但这不是靠压榨,而是靠系统性降本。
它的逻辑是:——任何餐厅能赚钱的关键,不是卖得贵,而是浪费少。
萨莉亚通过重构整个产业链,把所有可能出错的环节,从门店端“前移”到工业端。
原材料在澳大利亚基地统一生产、分装、预处理;物流系统日夜运转,门店只需加热、拼装、出餐。
厨房更像“装配线”,员工只需执行流程。
这就是萨莉亚的“反人治”:
——不靠厨艺,靠工艺。
——不靠经验,靠系统。
——不靠感觉,靠算法。
日本人形容它是“效率的宗教”。
从采购到切菜、从仓储到动线,每个细节都有节拍。
它把“做饭”变成“制造业”,把“烹饪”变成“标准工序”,靠标准化实现低价,靠低价锁定市场。
03
你可能会说,日本那一套我们学不了。
但其实萨莉亚在解决的,正是今天中国餐饮的老毛病。
过去十年,中国餐饮靠“人”解决问题:
资金不够,拉合伙人;组织没效率,用师徒制;缺激励,搞赛马。
这种“人治红利”确实在早期跑出了奇迹。
但当规模到达千店,人情变成管理负担,激励变成内卷,组织的边界就开始坍塌。
萨莉亚的不同在于——它早就告别了人治。
它靠制度拧紧每个螺丝:
从店长培训到食材定量,从上菜顺序到收银节拍。
你在日本随便走进一家萨莉亚,哪怕在不同城市,口味、上菜时间、微笑弧度都几乎一致。
它不是靠人维持品质,而是靠流程维持秩序。
这就是区别:
中国餐饮靠“燃”,萨莉亚靠“稳”。
燃能冲一阵,稳才能活十年。
04
有人说,萨莉亚能活那么久,是因为它做的是“中产的便宜梦”。
但如果仔细拆开,它其实在做一件所有中国餐饮都该学的事——把效率变成产品。
它的产品不是一盘焗饭,而是一种信任:
你知道花最少的钱,一定能吃到不难吃的饭。
那种“不会被骗”的确定感,就是消费者的安全感。
而在今天的中国餐饮,这恰恰是稀缺的。
从“预制菜恐慌”到“网红塌房”,顾客早就厌倦了被收割。
萨莉亚靠极致透明的菜单、稳定的价格、不玩套路的运营逻辑,让顾客相信“便宜也能有尊严”。
这份“信任”背后,是系统的力量。
效率、稳定、秩序感——它不是流量,却能让人反复回头。